港口鑰—從台波共同歷史推動國民外交

林蔚昀
May 31, 2024

--

Foto: 陳允元

這是我的書《世界之鑰:帝國夾縫下的台灣與波蘭》第一場新書發表會,因為我有寫講稿,所以把講稿簡單整理一下,給無法到場的朋友看看。那天我們談了台灣、波蘭的共同歷史(包括這歷史在波蘭留下的48個叫做「台灣」及「波蘭」的地方),以及我們可以如何用共同歷史去做國民外交,加強台灣與波蘭的連結,在這個新冷戰的詭譎世界中,找到屬於我們的平衡與安全。

Foto: 陳允元

故事從十四年前(2009)開始,我老公Pawel Gu(雖然來自波蘭,但他的自我認同是台灣人,非常愛台灣)在波蘭的報紙偶然看到一個「台灣」,但那個台灣不是我們位於太平洋的島國,而是一棟工廠裡的建築物,因為離中心比較遠,所以被稱為「台灣」。

本來我們只覺得這是一則奇聞,笑笑就可以過去,但我們那時候還多做了一件事:上網Google。結果發現,我們當時居住的城市克拉科夫(Kraków)的Nowa Huta(諾瓦胡塔,但意思就是「新鋼鐵廠」)也有一個「台灣」呢!而且在克拉科夫市出版的觀光手冊Nowa Huta Guide裡面就有。

Foto: 陳允元。這本Nowa Huta Guide網路上可以下載,大家打這個名字就可找到。

後來我們繼續追尋,竟然在諾瓦胡塔發現了四個台灣,而且啊,波蘭知名報導文學作家Ryszard Kapuściński都有寫過文章提到,1957年也有紀錄片導演Maksymilian Wrocławski拍紀錄片關於諾瓦胡塔「台灣」的事。

本來,我們以為只有克拉科夫有「台灣」,但後來發現,在離克拉科夫幾百公里的城市格涅茲諾(Gniezno)也有,而且那個「台灣」已經發展出次文化,當地的年輕人會在牆上塗鴉,也會唱rap歌曲關於他們的「台灣」,還會做貼紙到處貼,我就是因為他們的貼紙,所以才發現他們的存在的。

格涅茲諾「台灣」的塗鴉,Foto: Anna Bernaciak
格涅茲諾的「台灣」年輕人唱的rap〈就只能這樣〉(Tak już musi być),關於他們在「台灣」的生活
格涅茲諾「台灣」年輕唱的另一首rap〈共同的事〉(Wspólna Sprawa),關於他們可以如何一起努力,讓他們的台灣躍上舞台,讓大家看見。

這時我開始覺得有趣:為什麼波蘭有這麼多「台灣」?後來我還發現波蘭有「福爾摩沙」,而且它們指的就是我們的台灣,而不只是「美麗的地方」。有些地名是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暱稱,但有些地名則在波蘭國土測繪局的地圖上都可以看到,比如這個:

波蘭納達日采(Nadarzyce)村子附近森林裡有一塊地方叫「台灣」(Tajwan),圖片來源:波蘭國土測繪總局(Głowny Urząd Geodezji i Kartografii)

然後波蘭還有一個村子叫「台灣」,那邊還有路牌,上面寫著:再0.5公里就到「台灣」了。

圖赫拉(Tuchola)附近的「台灣」(Tajwan)村,Foto: Maria Ollick

在十四年的追尋、研究資料(舊報紙、古書)、口訪當地人後我發現,這些台灣和冷戰歷史有關。因為冷戰期間,台灣和波蘭屬於兩個不同的陣營(一個是「美帝走狗」一個是「蘇聯盟友」),所以,在雙方的報紙上(波蘭還有電台,台灣我不確定),都會說對方有多麽水深火熱、多麼可惡/可怕/貧窮。不過,波蘭報紙很多也會報導台灣真實發生的事件(比如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期間基隆中學校長被處決),所以也不能說政治宣傳完全不真實。不過,當時波蘭報紙報導這些,也不是因為他們多關心台灣人,而是為了他們自己的宣傳目的。比如他們也會寫謝雪紅到中國,說台灣人都會支持中共來「解放水深火熱中的台灣同胞」。

但不管真的假的,總之這鋪天蓋地的政治宣傳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另一方面,因為當時波蘭人很討厭共產政府,所以他們會反著讀報紙,政府說台灣很糟,他們就會想到台灣很好。結果,今天不少波蘭人老一輩(甚至包括學者)聽到台灣還會想到「蔣介石、好的中國、民主中國」,年輕人就想到「電腦、好的中國」,而台灣人呢,想到波蘭則想到「很遠的地方,尷尬的時候要去的地方」、「是不是還在共產」、「愛國和蕭邦」。這些,都是冷戰的遺產。

這些印象不能說不對,但實在太刻板,太陳舊,太少了。而我覺得有點可惜,台灣和波蘭都有爭取民主自由的傳統,還有豐富多元的文化,應該在國際安全、民主化經驗可以有更多交流和理解,也可以成為彼此的盟友,有更多合作。但是大家都知道,官方的交流是有限的(但不是說不重要!官方的文化和經濟交流很重要!),而我覺得,台灣和波蘭的NGO、民眾可以有更多交流。所以這是為什麼,我覺得台灣和波蘭可以做全民外交,用互相觀光、參加彼此公益活動的方式,先對對方的文化、生活感興趣,跳脫「那邊是不是要馬上打戰了啊」的敘事,而是用更日常、更有趣的方式建立連結,不管在承平時代,或是戰爭時代(當時,希望不要有這樣的時代),這對雙方都有好處。波蘭和台灣有很多經驗可以交流、合作,光是停留在冷戰印象太可惜了。

第一個我想到可以交流的方式是可以去觀光。波蘭有48個「台灣」和「福爾摩沙」,分布在波蘭十三省(波蘭有十六省,十三省算很多了喔)。如果有人有勇氣/有錢/有時間去做一趟公路旅行,甚至拍個紀錄片,和當地人說:「你好我來自台灣,我來看你們的『台灣』…」我覺得會很有趣啊!」當然,波蘭人要來看歷史上波蘭人在台灣旅行過什麼地方,也是有很多地方可以看得喔!包括台澎、金門、宜蘭、台北、花蓮、新竹、高雄、台中…很多地方都有啊!

地圖來源: 波蘭鄉公所協會(Związek Powiatów Polskich ) ,不過數字是我加上去的。Foto: 陳允元

另一個我想到的方式是,去參加當地的公益活動。在前面提到的納達日采,有一個公益活動(這公益活動其實是全國性的),一家叫瓢蟲(Biedronka)的超市會提供食物,讓當地老爺爺老奶奶煮食,然後大家一起吃,藉此聯絡社區感情。我如是突發奇想:如果有一年,有一個台灣人去做台灣菜(比如鳳梨蝦球,因為我在那邊一個受訪者喜歡吃蝦子)給大家吃,這樣就可以藉機做文化交流,增進兩地連結,這樣不是很好嗎?!

Foto: 陳允元

我還想鼓勵大家去跑福爾摩沙馬拉松。波蘭有一個特種部隊叫「福爾摩沙」,名稱就和我們的台灣有關(因為那基地位於海上,後來基地名稱成為部隊暱稱,最後成為正式名稱)。當地有一個福爾摩沙馬拉松是和福爾摩沙文化運動協會合作的(該協會由福爾摩沙現役及退休軍官組成),目的是讓大家訓練體能,體驗福爾摩沙部隊的生活(應該算是極限馬拉松,看照片有很多障礙跨欄之類,要在海灘跑步,還要匍匐前進,不過也有比較輕鬆版本的,還有兒童版)。我說:「我大概是跑不動啦,但是大家要跑可以去跑喔~可以鍛鍊身體又可以和當地人交流。」(但演講時大家似乎覺得這太困難了,哈哈哈)在此附上福爾摩沙馬拉松2021年的宣傳影片:

雖然不知道這樣的交流是否會讓兩國關係變好,是否能影響波蘭對台灣的政策,但是我覺得我是個小人物,我關心的也是民眾日常的生活。如果能影響政策當然是很好,但如果不能影響,我就做好我能做的事、我想做的事,我相信這些小事,在大歷史中,也是有意義的。最後引用兩句我很喜歡的話,一句是波蘭流亡知識份子米羅謝夫斯基(Juliusz Mieroszewski)說的:

「我們正在等待一個歷史性的機會,但如果我們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,什麼也不會到來。」(出自Mieroszewski, Juliusz. “Polska „Ostpolityk””, Kultura, Nr 6/309, Paris: 1973, p.68–79. 連結在此

我也想引用台灣外交官沈錡關於無邦交外交的說法(出自陳雅玲,〈國際法外一章 — 沈錡談無邦交外交〉,《台灣光華雜誌》。1990.6。大家可以點這個連結看):

「這條路,要自己去闖,各顯神通,等於要建立另一種規則。如果要偷懶,也可以說我沒有邦交,我辦不通。但現在就是沒有邦交,才要去打通它。」

對我說的事有興趣的話,就去買一本我的書《世界之鑰:帝國夾縫下的台灣與波蘭》吧!這本是誠品五月選書,也是誠品六月青春閱起來的選書。

Foto: 前衛出版社

然後週日(6/2)在高雄三餘書店有講座,會講1950年代的中波輪船公司劫船案(被劫到高雄),歡迎大家蒞臨指教。

最後,謝謝當天來參加的讀者朋友們!

Foto: Pawel Gu

--

--